政党关系和谐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日期:2014年05月09日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商丘市委员会 浏览:

政党关系和谐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储亚平 牛苏林

来源:省民盟办公室

  2006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第20次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关系,保持和促进我国政党关系和谐,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余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同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政党关系和谐”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认识与把握的五大社会关系之首。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党关系和谐”命题的提出,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促进我国政党关系的和谐发展,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理论和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我国政党关系和谐的历史必然性

  政党关系就是政党与政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国家的各个政党在领导、控制、组织或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以特定的政治权力和政治利益分配为内容的政治关系。政党关系既包括执政党与非执政党之间的关系,也包括非执政党之间的关系,还包括联合执政情况下各政党之间的关系。其中,执政党和非执政党之间的关系是政党关系的核心与基本内容,是事关国家政治全局的重大政治关系。

  在我国,完整意义上的和谐政党关系,应当包括中国共产党党内和谐与各民主党派和谐的互相配合、互相支持、互相促进。这其中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内部的和谐、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和谐、各个民主党派之间及其内部的和谐、无党派代表人士与中国共产党以及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和谐。只有这些多重和谐的实现,才能算是真正实现了我国政党关系和谐。而在中国共产党实现党内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和谐则是其中重要的部分。

  和谐的政党关系,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历史与现实选择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亲密团结的和谐关系,这种和谐的政党关系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首先,我国和谐政党关系具有坚实的历史基础

  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广大民众没有民主权利。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依然没有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基本民权。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实行一党专制,更违背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潮流。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历史责任,是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承担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抗日救亡、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争取民主自由的过程中,风雨同舟、团结奋斗,结成了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确立了核心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在长期实践中经过比较,自觉地、郑重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共同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一道,为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设社会主义,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共同经受考验。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坚持和完善,确立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和政策,使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各民主党派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次,我国和谐政党关系具有牢固的政治基础

  政党是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的政治主体。追求共同的政治理想、实现共同的政治目标,是政党活动的中心内容,并成为与其他政党建立党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政党间的团结合作必须有共同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基础,这种政治认同和政治基础最主要来源于政党间奋斗目标的一致性。政治基础稳定性和牢固性,为我国政党关系和谐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政治理念上说,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的一致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双方团结合作的政治基础。从利益关系上说,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作为共同体的双方,互相依存、互为条件、不可分割,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彼此帮助、互相扶持的极为紧密的利益关系。从党际关系来说,各政党的目标都是一致和相同的,都是致力于中国现代化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真诚的合作关系,而不是相互倾轧的竞争关系。这种政党制度综合了多党制与一党制的某些长处,同时又摒弃了多党制和一党制各自的弊端,从而实现了“共产党领导”与“多党派合作”的最佳结合和“共产党执政”与“多党派参政”的最佳统一。这是人类政治文明在政党体制上的一个创造性突破,是我国政治体制的一大特点和优势,同时也是巩固和发展和谐政党关系的共同行为准则和政治保障。

  第三,我国和谐政党关系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下,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理想、共同目标、共同利益和共同历史任务。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彼此间的团结合作,这就使得巩固和发展我国和谐政党关系有了更加广阔的现实基础。

  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的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智慧的结晶,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符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兼容并蓄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项制度,既合乎时代发展潮流,又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        政党关系和谐的当代意义

  政党关系和谐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本质特征, 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国化的逻辑产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重要保证。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在理论和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政党关系和谐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政党关系和谐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民主政治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政党作为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为社会各利益主体的政治参与提供了重要途径,是表达和协调现代社会多元利益关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民主政治的发展,离不开政党的参与和推动。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各民主党派反映和代表着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加强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保持和促进我国政党关系和谐,有利于畅通各种利益表达渠道,扩大社会各界的有序政治参与,既尊重多数又兼顾少数,既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又兼顾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有助于广泛集中民智,反映民意,使各方面的政治诉求、利益诉求都能得到有序的充分表达,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在执政党和国家政策之中,真正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包容性和真实性,实现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其次,政党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

  政党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政党和谐不仅令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出色的支持力量,其本身也是社会和谐的要求和体现,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利益协调机制、稳定的政治秩序和民主政治基础。一方面,政党和谐有利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必备的利益协调机制。和谐社会是社会各种群体的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从根本上讲,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主体理性的限度,利益差异和矛盾不可避免地存在,并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制约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发挥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包容性,通过民主与协商的政治途径,形成灵敏有效的利益调节机制,协调各阶层、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作用。多党合作制度“一”与“多”相结合的结构特征,决定了这种政党制度能够担负起最大限度地代表和整合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的功能。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是社会整合的中坚力量;参政的各民主党派代表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和特殊利益,通过执政党与参政党的互动合作,把各阶层、各领域群众的要求和愿望输入决策中心,体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中,扩大了社会整合的边界与张力。可见,坚强有力的执政党与成熟有为的参政党及其互动模式的优化,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动力与方式。另一方面,政党和谐是良好政治秩序的前提和保证,是社会和谐的体现。各个政党在法律框架下相互尊重各司其职,对建立安定有序的政治秩序具有重要意义,而政党和谐对民主政治的推动作用,更是对和谐社会的具体建构与体现。

  政党是民众参与政治的工具, 是沟通民众与政府联系的桥梁, 是人民控制公共权力之手的延伸。党际关系的和谐, 对于民众有序的政治参与, 对于民主的发扬, 对于社会公共权力为人民造福非常重要。世界政党制度和我国政党制度的历史充分证明, 政党、由政党制度决定的政党关系和谐, 社会就安宁祥和, 否则就动荡混乱。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政治资源合理配置兼容共生的社会。和谐的党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的政治资源。建立和谐的党际关系可以降低执政党的执政成本, 提高执政效率。对于执政的共产党来说, 参政的各民主党派是重要的执政资源,与他们共生共荣、和谐发展有助于政治资源的最佳配置。对于参政的各民主党派来说, 在一个和谐的党际关系下, 有自己明确的政治位置、政治职责, 能愉快和谐地与执政党合作共事并相对独立的发展, 这同时也是参政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来源之一。

  第三,政党关系和谐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内在要求

  政党是有组织的政治力量,掌握着大量的社会政治资源。政党关系和谐对提高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生机活力与适应性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框架下,处理好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关系,实现政党关系和谐,有效地整合和凝聚各种社会政治资源和政治力量,是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中国共产党搞好同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充分发挥政党的利益表达和社会整合功能,有利于共产党更好地凝聚和运用各种执政资源,实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重视和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独特作用,营造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环境,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提高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更好地发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是由该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民族文化传统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在中国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西方敌对势力历来把改变我国的政党制度作为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重要突破口。国内一些错误的思想习惯于用西方的政党理论和政党制度来衡量和评价我国的政党制度,认为“西方政党制度具有普适性”,无视我国基本国情和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盲目照搬西方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这将从根本上破坏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当今世界各国的政党制度中,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它既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制度形式和民主形式, 也创造了一种崭新的执政方式和政党关系, 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 也为世界政治文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三、        当前我国政党关系和谐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政党关系和谐是历史的、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党关系和谐具有不同的时代要求与时代特点。从制度本身看,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从历史角度看,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和谐的政党关系。但从发展的角度看,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给政党制度与政党关系和谐带来了巨大影响,这使我国和谐政党关系建设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人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深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矛盾深刻变化,社会深层次矛盾逐步凸显。这些变化也对我国政党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影响,使党际关系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及问题。当前,我国政党关系和谐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主要有以下方面:

  首先,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对我国的政党制度与政党关系提出了新要求。如何按照民主法治的要求来加强政党制度建设与政党自身建设、正确处理党政关系、充分发挥政党的各项职能、克服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如何通过政党制度建设来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等,都是我国的政党制度与政党关系面临的问题所在。从政党制度本身看,和谐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本质特点,但这并不是说和谐的政党关系能够自然而然地实现。我国的政党制度本身既存在着和谐的前提、基础和根据,又包含或者说潜藏着某些导向不和谐的因素和可能,如容易出现忽视参政党的地位和作用,在缺少竞争压力下,执政党的各级组织难以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和激发参政党的活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架构中,参政党会对执政党形成惯性的依赖等等,这些都会成为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实际障碍。

  其次,社会结构变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对我国的政党制度与政党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期,我国各民主党派的性质、政治职能、联系界别、活动方式的转变,社会的分化,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等都对我国的政党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 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利益急剧分化、多样化,我国的政党制度需要不断强化政党的民意表达、利益整合功能,拓宽和深化政治参与的渠道,使多党合作制度确实成为表达民意的平台,以便进一步提高我国政党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水平,充分发挥政党监督这一预防和惩治腐败利器的作用。这就要不仅在口头上,而且在政治生活运行机制的每一环节上强调民主党派的监督职能和作用。

  第三,我国多党合作制在制度上还进一步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是实现政党关系和谐的必要前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多党合作的制度规范上有了显著进步,宪法、《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等法规和文件的颁布和出台,对多党合作制形成了相应的规范。然而,这些法规和文件,对多党合作中民主党派如何参政、参政的底线和尺度等具体问题则缺乏必要的规定,这使目前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缺乏应有的保障,反而造成了实际操作中的随意性和各种矛盾。如关于民主监督,《意见》中仅指出了监督的总原则,却没有对监督主体的知情权、监督的保障机制等具体的规定,这导致一些民主党派成员为了减少麻烦,对民主监督“敬而远之”。而执政党的一些干部,在没有制度规约的情况下,也往往会对民主党派意见木然处之,因而打击了民主党派成员参政议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政党关系的和谐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第四,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相比,民主党派自身建设还处于严重滞后的状态,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理论还处在萌芽与模仿阶段;党派的界别特色逐渐模糊,发展定位存在某些重叠;党派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不规范;新生代党派成员缺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意识,或在工作中完全依赖执政党的各级统战部门,民主党派的政治把握力、理想信念、参政能力等都有待提高,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任务艰巨。这些现象不仅影响到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也影响到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和水平;不仅影响到执政党在参政党中的形象,也影响到参政党在执政党和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进而影响到我国政党关系和谐和我国政治制度的发展。

  第五,同时从国际范围看,构建和谐政党关系还面临着西方政党制度的冲击和严峻挑战。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和“分化”战略,其目标之一就是要用西方政党制度取代我国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他们一方面极力宣扬西方的多党制,一方面支持在国外的“反华势力”(包括“法轮功”邪教组织、“民运分子”、“藏独”、“新疆分裂分子”)与“台独”结成“反共联盟”,企图动摇我们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国内也有些人习惯于用西方的政党理论和政党制度来衡量和评价我国的政党制度,认为“西方政党制度具有普适性”,无视我国基本国情和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少数人超出正常的学术讨论,公开提出了一系列极其错误的观点。比如:对民主党派的性质,主张改变“参政党”的提法,定位为“参加联合执政的党”、“参加联合政府的党”;对多党合作的方针,提出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改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合作共事、联合执政”;对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主张“多党平等共存、互相制约”;甚至提出我国的政党制度应是“社会主义多党制”等等。因此,我国政党关系的和谐发展,依然面临着西方政党制度的冲击和错误思潮的挑战。

  四、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的基本路径

  为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与时代挑战,按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要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促进我国政党关系的和谐发展,要注意从以下方面着力:

  第一,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为政党关系和谐提供体制保障。政党和政党制度是适应民主政治的需要而产生的,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政党制度是对政党和社会、政党和国家政权、政党和政党之间的关系的规范。因此,政党和谐的源头在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在于政党制度的完善。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根本在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胡锦涛:“不断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日报》2006-07-1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 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创造, 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团结奋斗的胜利成果, 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独创性和巨大的优越性。建立在这一制度之上的崭新的政党关系, 发展了我国各政党团结合作、生动活泼的良好政治局面, 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扩大社会有关方面的有序政治参与,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有利于保持国家政局稳定、社会安定团结,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有利于充分反映和表达社会各方面的意愿和要求, 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清醒地认识到, 如果离开中国的历史和国情, 照抄照搬西方的政党制度、政党关系, 在理论上和政治上是错误的, 在实践上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为此, 我们必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更好地发挥我国政党制度、政党关系的特点和优势。

  第二,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确保正确的政治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中,走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基本内容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条道路既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又有严谨的制度架构;既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要求,又有符合国情的实现形式和可靠的推动力量,内涵丰富、体系完备。

  在新的历史时期,促进政党关系的和谐发展,关键是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最根本特点和重要优势。加强多党合作建设,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的政党制度,必须始终坚持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一总体要求。

  首先,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多党合作的基本前提和政治基础,是多党合作具有正确方向、光明前程和旺盛生命力的根本保证,也是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事实证明,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否巩固,党的领导是否正确,对保持多党合作的正确方向和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共产党的领导越坚强,多党合作制度就越牢固;多党合作制度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就越巩固。

  其次,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应有之义,又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核心是制度建设。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制度建设的重点。新形势要求我们的政党制度要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在政党制度理论、观念方面,在政党运行机制、功能作用方面进行创新。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要以宪法为根本行动准则,依法执政,从宪法的高度去认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问题;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也要根据自身传统和特点,建设高素质的参政党,提高多党合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再次,依法治国是保证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顺利实施的根本手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已经载入宪法。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同时也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准则,一方面,共同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护宪法实施的职责。另一方面,在法律面前,无论是大党小党,不论是执政党还是参政党,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都应平等相待,相互尊重。

  第三, 加强与基本制度相配套的具体制度建设, 为促进政党关系和谐提供制度保障。加强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的建设。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 我们已经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的框架。但对于一个成熟、完善的政党制度来说, 仅有基本框架还是不够的, 还需要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具体制度与之相匹配。为此, 我们要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对我国多党合作提出的新要求, 积极探索促进政党关系和谐的新机制新方法,并着眼于建立、完善一整套与基本制度框架相匹配的具体制度, 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内容更加丰富, 机制更加健全, 程序更加规范, 为促进我国政党关系和谐提供制度上的保证。

  第四, 执政党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促进政党关系和谐发展率先垂范。促进政党关系和谐, 虽然是执政党和参政党双方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但执政党处于主导地位, 担负着更重要的责任。一要促进党内关系和谐。如果执政党自身建设搞不好, 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和突出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就会丧失党的先进性, 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就难以通过党内关系和谐, 带动和促进政党关系和谐, 进而实现对多党合作的坚强领导。二要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是促进我国政党关系和谐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但这种领导是政治领导, 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三要协助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 发挥好参政党职能。四要充分尊重民主党派在宪法和法律上享有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平等权利。注意放手让他们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 不干涉他们的内部事务, 不代替他们决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不包办他们日常工作中的有关事务。

  第五, 参政党要加强自身建设,为促进政党关系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我国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和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 民主党派成员构成发生了重要变化, 多党合作的内容和形式、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 参政党要适应这些新情况、新变化, 按照参政党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以思想建设为核心、组织建设为基础、制度建设为保障, 全面加强参政党建设。要在完成组织交替的同时, 努力搞好政治上的交接。政治交接的重点是继承和发扬民主党派长期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形成的坚定信念、优良传统和高尚风范, 关键是增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核心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目的是巩固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要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对民主党派领导班子提出的新要求,在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的同时, 全面提高民主党派领导干部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 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总之,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政治优势。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根本在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在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促进多党派团结合作;既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又要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既要重视做好民主党派的思想引导工作,又要真诚接受他们的民主监督;既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又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更好地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编辑:传海
版权所有:中国民主同盟商丘市委员会 豫ICP备13023010号-1
地址:商丘市睢阳区行政中心1号楼11楼 传真:0370-3289898 办公电话:0370-3289898 3289985 电子邮箱: mmsqsw@163.com